楚墨焰搞不懂,这后院里的女人怎么那么烦人。那个在后花园里拦住自己的陆侧妃是,这个王妃也是。府里这两个位份高的都这样了,更别说下面位份低的了。
哦,有一个好像不一样,那听竹院里的沐才人好似什么事情都想着她自己,并没有把他这个王爷放在心上。
此时的温初璇有些不甘心,自己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借口来到前院,可是跟王爷还没有说两句话呢,就这样回去吗?
可是不甘心又能怎么样?她相信,现在王爷已经回到京城,那么以后她有的是机会见到王爷。
于是,温初璇即使不甘心,也是很恭敬的向楚墨焰行礼告退。再怎么说她也是他的妻子,她有很多时间,这么多年她已经等过来了,更何况现在她已经离他很近了,不是吗?她深信,以后会越来越好的。
等楚墨焰的耳边终于清静了以后,他却没有心思再去看书。京城接连下了几天的雨,已经开始对农作物有了些许影响了。可南方的雨水量下的更大,有些房屋已经被冲塌了,对农作物的影响也更厉害了。
而且每年南方的雨水都很大,百姓们又都是靠天吃饭,所以每年都会开国库和粮仓救济一些百姓,而且他们天启朝还要存粮预备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生的争战。
楚墨焰揉了揉眉心,尽显一些疲惫之色。
此时已经回到正院里的温初璇,已经强迫自己冷静了下来,她觉得今天王爷让她进入书房,那已经是对她很宽容了,她倒是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开始。
温初璇对身边的春兰吩咐道:“春兰,你吩咐下去,让人把百合院收拾出来。”
待春兰领命下去之后,旁边的李嬷嬷上前一步问道:
“娘娘,您这是要把百合院,让洛昭训住吗?”李嬷嬷如此笃定的原因,是因为这百合院跟听竹院一样偏僻,只是这百合院在正东方,听竹院在最西方而已。
温初璇赞许的看向李嬷嬷,她嘴角微扬道:
“这百合院的大小可是跟听竹院是一样的,都是这府里为数不多的大院子了。”
李嬷嬷了然的点了点头,又接着问道:
“那王妃,这同时进府的方侍妾,又要如何安排呢?”
温初璇看向李嬷嬷说道:
“就把这方侍妾安排到庶妃沈婷雪的院子里吧,要知道这沈婷雪可是陆侧妃的人,让方侍妾住进去,这沈婷雪做事也会收敛一些。”
李嬷嬷看着自家运筹帷幄的主子,心里暗叹命运有些不公,为什么给了主子好的家世,怎么就不能再给一个好一些的身体呢。
此时的听竹院里,沐晚苏正在看书,最近晚上她都没有怎么熬夜,所以她都是选在白天看一些书来打发时间。
而青葙双手托着下巴,眼睛看向阴沉沉的天空,眼神里充满了担忧。
沐晚苏察觉到今天的青葙有些不对劲,便关心的问道:
“青葙,你这是有什么心事吗?”
青葙听到自家小主的声音回过神来,她看向自家小主,眼中依然有着散不去的忧愁:
“小主,奴婢听说今年南方的雨水特别的多,奴婢是有点担心家人了。
奴婢的家乡就是在南方,我们那边全是要靠地里的收成生存的,而今年雨水这么多,奴婢有些担心家里的爹娘和弟弟妹妹们。”
青葙说着,泪水便已经在眼里打着转儿。虽说当初自己是被爹娘卖了作丫鬟的,但是她知道爹娘也是没有办法,每年一大家人的生活,全要靠老天爷赏饭。而自己被卖的那年,正是收成最差的一年。
可是,爹娘又何尝不是为了她好啊,在那个家里,温饱都已经成了问题,自己进入富贵人家做丫鬟,只要听话的话,最起码能填饱肚子,每个月还有银子可以领。
如今南方雨水增多,青葙不知道自己家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,所以很是担心。
沐晚苏听到青葙的担忧后,表示能理解,她有些宽慰的说道:
“青葙,你先别犯愁了,唔,我这儿还有些银子,咱们来想想办法,看看怎么才能把这些银子送到你爹娘手里。”
青葙听了连连摆手道:
“不行不行,奴婢哪能要您的银子呢!”
沐晚苏边起身去拿她放银子的箱子,边说道:“傻青葙,我生病那会儿,你把你所有的积蓄都用来给我买药了吧?”
说着沐晚苏从箱子里拿出一百两对青葙说道:
“想办法去把这些银子换成银票,到时候方便携带!”当初原主生病时,不仅把她自己为数不多的银子花光了,后来还是青葙把她自己的积蓄也拿了出来,为原主买了药。
而自己目前也帮不了青葙太多,毕竟她现在也就只能拿出这么多,不过一百两对于现在一个普通百姓的家庭来说,也不算少了。
青葙见沐晚苏拿出这么多银子,还是执意不肯收下,她说道:“小主,这是您好不容易存下来的银子,您给奴婢这么多,那您怎么办啊!”
沐晚苏好笑的看着青葙,说道:
“青葙,你记住,能用银子解决的事情,那都不叫事儿,这些银子如果能帮你家人度过难关,那它们就发挥出tຊ了它们最大的用途,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该怎么样才能把这些银子送到你家人手中。”
说着,沐晚苏不容青葙拒绝,让她赶紧把这些银子收起来。
青葙看到自家小主的态度如此坚决,便感激的收下沐晚苏给的银子。她暗暗下定决心,以后她要一辈子对小主忠诚,她要用自己的一辈子来回报小主的恩情。
沐晚苏看到青葙不再拒绝,便放下心来,她得想个办法帮青葙把这些银票送到青葙的家人手中。
只是,南方本来就是阴雨天气居多,这样雨水多一些,田里的庄稼就不能丰收,难道就没有错过雨季的农作物吗?
沐晚苏想到这儿,好奇的问青葙:“青葙,你们家乡那儿一年要收几次粮食呢,都能种些什么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