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+ A-
A+ A-

  不是蔡家,不是皇甫家,还能是谁呢?
  高顺毫无头绪。
  目视张祯,认真地道,“浮云道长,还望坦诚以告,你奉谁之命?”
  张祯也很认真,“高将军,没有人指使我。一切所为,出自本心。”
  就算穿上道袍,他们还是将她视为闺阁弱女,仿佛没有独立的思维和行动能力,只能依附于父兄和未来的夫君。
  但她不气馁,这件事情本来就不容易。
  高顺:“可是......”
  吕布出声打断,“好了!”
  张神悦为他而来,老高为何就是不信?
  文远也不信,真是岂有此理。
  嫉妒,使他们面目丑陋。
  强行收敛一身煞气,和蔼地道,“神悦,某有一事,要问计于你。”
  想当谋士,就让我看看你的能耐。
  张祯:“将军请讲!”
  这样才对嘛,有那质疑的时间,不如来点儿真格的。
  吕布:“王司徒令我尽快动手,我当如何?”
  张祯脸上露出笑容。
  昨日只是略略提及,今日终于上了戏肉。
  “将军必杀董卓,但在那之前,将军还需做到一件事。”
  吕布:“何事?”
  高顺与张辽也凝神听着。
  张祯:“诏书!”
  历史上的吕布,也是要到了诏书才行动,由此可见他并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蠢。
  但诏书是由王允替他tຊ要来的。
  这一次,张祯想让他略过王允,直接与小皇帝刘协搭上线。
  做生意的都知道,没有中间商赚差价,收获会更大。
  “将军,你能见到陛下么?”
  吕布:“能。”
  高顺若有所思,“道长的意思是?”
  张祯一笑,“咱们匡扶汉室,陛下才是最大最可靠的盟友。”
  曹老板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,吕布为啥不可以?
  只不过,曹操用天子挟制诸侯,最后把自己也挟制住了,在世时始终未能称帝,心里想必很遗憾。
  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这个计谋,最早是谋士沮授为袁绍提出来的,袁绍没采纳。
  后来荀彧献此计于曹操,曹操采纳了,从此有了战略优势。
  但也有了掣肘。
  爷爷说,荀彧是汉室忠臣,这是他的阳谋。
  高顺迟疑道,“将军虽能见到陛下,却不亲近。”
  这也在张祯预料当中。
  董卓怎么可能允许手握重兵的部属与小皇帝亲近?
  他就不怕第二个董卓出现?
  “但我相信将军能得陛下信重!”
  张祯看向吕布,目光中有着不加掩饰的崇拜和信赖。
  吕布被她看得心中一热,面不改色地说了句假话,“陛下对我,确实信重有加。”
  其实小皇帝怕他怕得要命。
  某次董卓派他送小皇帝回宫,小皇帝吓得面如土色。
  张祯像是听不出他在撒谎,笑道,“想来也如此。请将军于无人时陈情陛下,索要诏书。”
  吕布:“......陛下虽信我,却极为胆小,未必肯下诏。”
  张祯笑道:“将军赤胆忠心,与陛下细说分明,他没有理由不下诏。”
  她是可以教吕布说服刘协的话术,但如果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,也没资格当她的工具人,她会趁早另找一个。
  何况,刘协胆小吗?
  不,一点儿也不。
  他要真的胆小,能下衣带诏?能与那么多权臣周旋多年?
  吕布认同道,“此言甚是。”
  小道姑说得对,他赤胆忠心,小皇帝理应信他。
  若是不信,就是小皇帝的错,他会监督其改正。
  张祯:“贫道等候将军好消息!”
  有了小皇帝的诏书,不但能跟小皇帝形成事实上的结盟,还能免除“以子弑父”的恶名。
  君君臣臣,父父子子。
  在华夏封建伦理观中,君臣关系大于父子关系。
  换句话说,刺杀董卓是皇帝的命令,吕布奉令行事,没有道德上的瑕疵,属于忠君体国,大义灭亲。
  张飞再想骂他“三姓家奴”,就得先掂量掂量。
  吕布哈哈大笑,又开始给她斟酒,“诛杀董卓之后,又当如何?”
  张祯一挥手,“统领文武,肃清朝纲,安定天下!”
  吕布飘飘然,“好!”
  张祯:“但将军不可当董卓,要当名留青史的忠臣!”
  吕布:“哈哈,某不愿当董卓,只愿当霍去病!”
  张祯怔了怔,随后笑容更为灿烂,“霍去病?好志向!”
  没想到啊,吕布的偶像竟然是霍去病。
  跟她一样。
  两人说得热火朝天,高顺和张辽面面相觑。
  他们虽然人在现场,却感觉自己错过很多。
  诛杀董卓,这是何等艰难、何等凶险的事情!若是失败,死的不只是自己,还有全族。
  将军和张祯怎说得这般轻松?
  就像大功已经告成似的,自说自话的开始筹划未来!
  还真是一个敢说,一个敢信。
  张辽不得不开口戳破他们的美梦,“将军,董卓还未死。”
  就算董卓死了,朝中也有别的大臣,不是将军一个人说了算。
  吕布眉头微皱,“让他再活几日。”
  别人杀董卓,未必能成,他却有七八分把握。
  张祯提醒道,“王司徒那儿,将军不可屈从,也不可交恶,事成后再论。”
  王允也不是没有才干,只要不让他登上过高的位置,就能保持平常心,做一个司徒该做的事儿。
  吕布:“我自有道理。”
  怎么应付这些人,他很有经验。
  只要面无表情,他们就会以为他心有成算,不敢轻举妄动。

全文阅读>>
  1. 上一章
  2. 目录
  3. 下一章